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  快讯  > 正文
跟李白学做人,跟高适学做事
来源:富书     时间:2023-08-30 07:59:49

作者:莫葱葱(富书作者)

上个月,《长安三万里》热播,有人喜欢一生潇洒、乐观豁达的李白,有人喜欢脚踏实地、目标坚定的高适,各方争论不休。

李白一生虽仕途不顺,但一次跌落又一次爬起,从未放弃,临近不惑之年仍大喊“至死归来仍是少年”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高适则为了实现抱负一直在努力,一次又一次尝试,终至成功,被称“有唐以来,诗人之达者,唯适而已”。

其实,李白与高适,一个是理想主义者,一个是现实主义者。

人生最聪明的活法,莫过于跟李白学做人,跟高适学做事。

真心待人,不受制于俗

李白对于身边的好友,不仅有“千金散尽还复来”的豪气,更有为朋友豁出性命的一片真心。

李白在洞庭湖游玩的时候,遇到同乡好友吴指南,两人游山玩水,一路相伴,其乐融融。

然而途经洞庭湖边的时候,吴指南突染暴疾,溘然西去。

李白极为悲痛。但彼时,周边一片漆黑,旁有猛虎环绕,虎视眈眈地盯着。

这样危险的环境下,李白却为了保护吴指南的遗体,手持利剑,与老虎对峙。

直到天亮,猛虎走掉,李白才匆匆将吴指南埋在洞庭湖边。

之后,独自完成和亡友的未竟之旅。

三年之后,李白再次返回远原处,将吴指南的遗体收殓之后,换上干净体面的衣服,背着尸骨穿越洞庭湖,选了一处风水极佳之处将吴指南正式安葬。

朋友早已逝去,在危险面前李白如何做都不会受人指责。

但他真心对待人,即便跨越时间、空间的种种困难,仍想要朋友能够安息于地下。

于是,斗猛虎、背尸体,这样常人所无法想象的事情,他都做了。

克雷洛夫曾说过,只有在患难的时候,才能看到朋友的真心。

一个人待人如何,就看他在朋友身处困境的时候如何做。

这,也许就是李白能够得到无数好友倾心相交的原因吧。

随心而行,不卑不亢

李白因出身原因无法参加科举,入仕无门,于是通过干谒的途径,拜谒诸侯,希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。

但在这个过程中,无论对方表现如何,李白都不卑不亢,随心而行。

726年,李白游至渝州慕名拜访李邕。

李邕当时极负盛名,平日里喜欢扶持后辈,若遇见才华横溢的年轻人,总是会提携一番。

因此,李邕在当时是很多读书人拜谒诗文的重点对象。

李白怀着同样的目的,前往李邕处拜谒诗文。

然而初次见面,年长20余岁的李邕见李白谈论间放言高论,完全没有年轻人应该有的谦卑与低调,极度不悦,不仅没有举荐李白,反而言语间对他多有打压。

愤愤难平的李白,在临别时写下《上李邕》,以示回敬:

大鹏一日同风起, 扶摇直上九万里。

假令风歇时下来, 犹能簸却沧溟水。

世人见我恒殊调, 闻余大言皆冷笑。

宣父犹能畏后生, 丈夫未可轻年少。

这就是李白,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拜谒别人,但你我之间平等,属实没必要卑躬屈膝,我就是我,一如既往的不卑不亢。

做人不卑不亢,不受外界所左右,其实是一种内心平静的彰显。

豁达乐观,内心不受限

李白道“行路难”,却一直在走。

他怀揣报效国家的人生信念,一心想要“寰区大定,海县清一”。

为了实现人生目标,他走遍祖国大川,四处交游,以期能入朝为官,实现自身的价值。

据不完全统计,李白一生游历过18个地方,总共到过206州县,登过80多座山,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和20多个湖潭。

然而好不容易走到权利中心,得到皇帝召见,供奉翰林,却因小人谗言,被驱离长安。

面对这样的落差,李白没有灰心丧气,反而吟出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这样壮志凌云诗句。

“安史之乱”爆发,李白在隐逸多年后,又满怀热忱加入永王队伍。

及至因永王谋反流放夜郎,遇赦得还后,年近60岁的李白,仍壮心不改,准备踏上征途,参加李光弼的平叛大军。

李白的一生,起起落落,他的心态却从未受过影响。

正是因为他怀有豁达乐观的心态,才能在有限的仕途道路中,内心不受限,写下一千余首磅礴大气的诗篇。

看准目标,执着做事

高适对于自己的目标,有着明确的规划,并执着于此。

细看他的人生经历,就会发现,为了实现自己的抱负,他几乎把大唐能够入仕的方式都用了,参军、举荐和科考都尝试过,四处谋求出路。

高适二十岁首赴长安考取功名,却落地而归;之后蛰伏十余年,一边读书,一边潜心修炼自己,二次赴长安应试,却仍未能考中。

自此,高适及时调整战略,将重心放在结交名流上。

曾作《信安王幕府诗》给信安王李祎幕下诸人;在蓟门与王之涣、郭密之等老友往来酬赠;自蓟北南返宋中途中,高适一路漫游,拜访各地官吏,希望为自己举荐。

功夫不负有心人。

终于在天宝八年,已经接近50岁的高适,才在张九龄的弟弟睢阳太守张九皋的举荐下,参加考试,获得了从九品下的丘尉职务。

然而,为官的三年中,不是拜迎长官就是鞭笞百姓,这样的仕途不是他想要的终极目标。

于是,高适毅然放弃官位,转而从军,在那之后在仕途上一路开挂,走上人生巅峰。

汲汲追求的目标直到近50岁才刚刚有了起色,而这条路他已经走了将近30年,可谓大器晚成。

但凡遇到意志不坚定的人,可能熬不到此时,早就放弃了。

但高适,执着于自己的目标,从未放弃。

成功的秘诀在于对目标的执着追求。

高适用他的一生向我们证明了,在人生的旅程中,面临挑战和困难,只有保持对目标的执着追求,才能不断地向前走,终至实现自己的梦想。

看准时机,审时度势

张居正曾言说,审度时宜,虑定而定,天下无不可为之事。

而高适,在风云变幻的大唐后期,看准时机,审时度势,终至封侯。

公元755年,安史之乱爆发,几个月后,潼关失守,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。

高适瞅准时机,一路狂追,终于追上之时,向玄宗报告失守原因,还宽慰玄宗“天子西幸蜀中未足为耻”。

高适的话,深深抚慰了玄宗,当即被升迁为御史,从此陪伴玄宗左右。

当下正处天下大乱之时,宰相房琯建议唐玄宗以诸王分镇天下,高适却认为因为这样最易造成诸王拥兵割据,非但不利于平定安史之乱,还会导致诸王内讧,国家分裂。

玄宗却听信了房琯之计。

不久,天下形势果然如高适所料,太子李亨在灵武即位,玄宗被迫退位,没多久,永王李璘也开始起兵谋反。

得益于之前对形势的准确研判,唐肃宗急召高适商量平叛对策。

高适详陈当前形势,断言永王李璘必败。

高适的话,让唐肃宗大为安心,当即任命高适为淮南节度使,统兵参与平叛。

高适出兵之后,仅用了两个月,叛乱即被平定。

高适一次又一次对时局做出的准确研判,让皇帝对他信赖不已,先后被任命为剑南西川节度使、成都尹、刑部侍郎、左散骑常侍,最后被封渤海县侯。

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高适的官职在唐代的诗人中是最高的。

相较于其他诗人颠沛流离的一生,高适之所以能够在50岁高龄才走入仕途,并且之后一路顺畅,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能够审时度势,看准时机,做出最准确的决策。

人来一世一趟,无非就是两件事:一件是做人,一件是做事。

做人要宽,做事要专。

为人处世,愿你能够像李白一样,真心待人,随心而行,豁达乐观,内心强大而不受限。

埋头做事,愿你能够像高适一样,看准目标,审时度势,行动执着而不受制于困难险阻。

作者简介:蒌蒿满地,富书作者,第4本书即将出版,图书《好好生活》正在热销中,和500万人一起升级生活认知,本文:富兰克林读书俱乐部,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,未经授权,不得转载,侵权必究 注:本文章图片来源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标签:

相关新闻

X 关闭

X 关闭

精彩推荐